句读之不知

请注意,本文编写于 1293 天前,最后修改于 1293 天前,其中某些信息可能已经过气。

古文中基本没有标点符号,需要先学习断句,才能准确的理解句子的意思。
现代汉语中,标点的使用降低了理解句意的门槛,同时也提高了阅读的效率。标点的使用作为重要的考点还是在初中,至于高中有没有继续学过,我已经忘得一干二净。出国后,读写中文仅限于看书和新闻,在网上交流。极少再提笔写汉字了。键盘上输入文字,需要断句的时候下意识的就会按出一个逗号。逗号用多了,则换成一个句号作为协调。至于这些逗号,句号的使用是否正确,早就无所谓了。
回想小学的时候还会使用书信的方式联系亲友,到后来是使用手机短信。再到现在,微信QQ之类的聊天工具里,大家习惯把长信息分段发送,单条信息的长度仅剩区区几个字,已经没有使用标点的必要了。交流方式的变化主要受通讯成本的影响,邮票的价格和书信的时间成本是很高的,大概没有人会只在信里写上“在吗”二字,然后等待数周的回复。手机短信已经很大程度缩减了时间成本,但话费还是会让人很在意。
现在的社交软件,发送一条消息所花费的成本已经低到难以计算。同个屋檐下生活的两个人,在不同房间的对话甚至也会使用微信,而不是直接走去面对面的沟通。
习惯了社交软件上的书写方式,再来写个百余字的文章,都倍感吃力。一方面是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,把在社交软件里的发言连起来看,多少都是狗屁不通。另一方面就是标点的使用了,毕竟这是社交软件里几乎不会使用的东西。写文章时,我的心思全放在上下文的联系上,标点那真就是随心所欲的用。
欧洲的时差导致我和国内朋友交流的时间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,再加上不爱社交的属性,不常参与国人圈子的活动。我能明显地感觉到中文水平的下降,有时候和这边的华人交流,可能需要组织一两次语言。忘记中文倒是不可能的,听读的能力不会轻易退化,目前掌握的词汇量已足够生存。问题就在说和写上,长时间用一门语言,退化的速度比想象的快得多。
不知国内的各位多久没有长文写作了,如果很久没提笔,不妨试试写点东西,也许就能体会到这种奇妙的生疏感。

评论区

评论列表